理论在线

新时代中国大学的使命

发布日期:2018-06-07  点击:[]

【论教】

19世纪下半叶中国兴起的近代大学从一开始就肩负起教育救国的使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学的使命便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大学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大学的使命是什么?

第一,肩负起教育强国的历史责任。世界范围大国的崛起无不伴随着教育的强盛。1810年创办的柏林大学是在德国被法国战败的情况下兴建的,其办学出发点是“用脑力来补偿在物质方面所遭受的损失”。柏林大学一开办,就确立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思想,使中世纪以来的大学职能从人才培养拓展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推动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经济开始起飞,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为此,一批赠地学院通过设立应用专业和开展技术培训,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了一大批实用技术人才,并带动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使服务社会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之后成为大学教育的第三项职能,并为世人所认同。

进入新时代,“双一流”建设大学应以支撑国家发展战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导向,参照国际经验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本科,使之成为世界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并自觉地把弘扬中国精神、传承中华文化、体现中国立场作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办成中国特色的达到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

一般性大学肩负着高等教育多样化、普及化,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应通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新工科建设、产学研合作办学等,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区域特色、行业特色,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第二,坚持育人为本。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根”。要坚持立德树人,针对当代大学生人生目标更加多样、价值观更加多元、信息渠道更加多面的特点,大学要切实提升“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加强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教化作用,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实现“立做人之德”与“树有德之人”相统一。

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论是导师制、小班教学、研究型教学,还是创新创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办学,关键是要能够启迪学生心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精神和实践欲望。只有把学生的主体性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让师生互动起来、让学生思考起来、让学生动起手来,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理想和青春活力的生命个体,大学教育就是通过“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使这些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学校工作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使学生获得全面且充分的发展。

要做到让学生有更多获得感。学生的获得感是指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感受和收获,获得感将会转化为学生学习上的动力、生活中的快乐,会转化为对国家、对学校、对老师的情感,会转化为建设国家、奉献社会的责任,从而达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

第三,追求卓越教学。卓越是一种追求,它在于将自身的优势、能力以及所使用资源发挥到极致。不论是大学领导还是教师,追求卓越教学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工作境界,体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追求卓越教学,不仅仅是“双一流”建设大学的责任,也是所有实施大众化教育大学的责任。

追求卓越教学,需要高度重视教学。当前,首先要抓课堂教学质量。可以说,学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成绩再突出,师资水平再高,如果没有与教学工作挂钩,不能让学生受益,这些就只能是一种摆设,甚至会演变成弱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因素。

追求卓越教学,需要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目前,我国一些大学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比重偏大,学生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学习机会;教学内容与科技前沿、生产实际相脱节,教学进不了实验室,科研进不了教室;实践教学与专业教学存在“两张皮”现象,难以深入和落实到学生的专业培养中。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需要面向战略新兴产业需求,加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追求卓越教学,还需要解决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我国大学具有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引导学生更有目的、更自觉地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我国大学植根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的土壤中,每一条根脉都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息息相关。新时代的中国大学,既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深入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和办学经验,坚定办好现代大学的自信心,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第五,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国教育在大部分时间里处于世界的前列。从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隋唐文教政策,到宋明理学,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汉武帝设立的太学开创了中央政府直接领导大学的教育体制,隋炀帝建立的科举制度成为人类史上第一个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唐玄宗时期则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新时代的中国大学,要从国内舞台走向全球舞台、从国内竞争走向国际竞争、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中国大学的使命就是要坚持中国学术的主体性,立足现实、提炼现实,弘扬传统、超越传统,借鉴国外、跳出国外,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作者:夏鲁惠,系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编审)

上一条:不断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贡献和时代价值——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下一条:将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辅导实践中用起来

关闭